“一本正经”一词,最初指的是遵循道德规范的经典著作,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态度庄重、严肃认真,有时也带有讽刺的意味。该成语常用于作谓语、定语、状语,例如:“他平时总是不苟言笑,一副一本正经的模样。”成语“一本正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晋代葛洪的《抱朴子·百家》中:“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鲁迅在《致萧军、萧红》一文中提到:“我的经验,是人来要我帮忙的,他用‘互助论’,一到不用,或要攻击我了,就用‘进化论的生存竞争说’;取去我的衣服,倘向他索还,他就说我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吝啬得很。前后一对照,真令人要笑起来,但他却一本正经,说得一点也不自愧。”朱自清在《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中指出:“中国文学史里,小说和戏剧一直不曾登大雅之堂,士大夫始终只当它们是消遣的玩意儿,不是一本正经。”在巴金的《春》第五章节中,沈氏坐下来一本正经地说:“其实让它摆在那儿不去理它,它一点用处也没有。”她感到一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