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填报平行志愿时,建议将96个志愿分为三部分:前32个志愿作为“冲刺”选择,中间32个志愿作为“稳妥”选择,最后32个志愿作为“保底”选择。
具体分配如下:
1. 冲刺志愿:选择8所分数及位次与录取线存在一定差距,但有一定机会达到的院校。这类院校能实现我们的求学梦想,但录取概率相对较低,通常选择比自己同位分高出几分的学校。志愿数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以增加被更高层次院校录取的机会。
2. 稳妥志愿:选择24所分数或位次在往年录取线上下的院校,成绩与这些院校基本匹配。这类志愿至关重要,大多数学生都将在这一梯队被录取。因此,这类志愿数量应占绝大多数,一般安排20个以上。在此阶段,考生需关注院校及专业的选择,因为这可能是未来大学生涯的起点。
3. 保底志愿:选择13所往年录取线略低于自己分数的院校,以应对极少数在第二梯队志愿中未能被录取的情况。这类院校数量一般安排10个左右,院校及专业水平略低于考生期望,但主要目的是“保底”,避免意外掉档的遗憾。
在填报平行志愿时,保底并非仅靠一所学校来保障,而是通过一组学校共同实现保底效果。这些学校单独来看可能是冲刺或稳妥选择,但组合起来则能起到保底作用。这是平行志愿填报的关键。
实际上,冲稳保这一概念源于手工填报时代,由于无法精确计算排名对应的大学,人们采用了一种粗略的分类方式。在计算机时代,优秀的报考软件应具备精细且复杂的策略,确保填报的志愿能够被录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