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艺考生暑假集训即将落幕,面对即将到来的统考,许多考生在后台咨询:统考难度如何?哪些学生更容易通过?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话题,帮助各位艺考生全面了解统考,为备战做好充分准备。解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统考的宗旨和作用。
一、统考的宗旨与作用
统考,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海选”。它通过相对简单的专业考试(与专业院校的校考相比,其选拔标准更为宽松),检验考生是否有长期学习该专业的实力;同时,也帮助招生院校筛选出缺乏艺术天赋的考生。
统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只有通过省级统考,你才能成为正式的艺术生,才能以艺术生的身份填报志愿,选择你心仪的艺术类专业。因为,未通过统考,你将无法进入艺术生报考批次,即使校考通过,省招办也不会为你投档。未通过统考,便不能称为艺术生。艺考生共有三次重要考试:第一次是统考,即各省统一组织的专业统考(部分省份不设统考);第二次是校考,即所报考学校组织的专业校考;第三次是高考,通过前两次考试后,还需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高考会单独划线,各省文化课分数线不同。那么,“三考”之间有何关系和影响呢?
1.通过统考,才有资格参加校考。几乎所有院校都要求考生省统考合格后才能参加校考。若想报考艺术名校,如九大美术学院、十一大音乐学院、六大艺术学院等,就需要参加校考。例如,中戏、北电等专业艺术院校的独立校考,你必须先通过统考,才有资格参加校考。若未通过统考,报考院校可直接取消你的专业成绩。
2.凭统考成绩,也能上好大学。很多艺术院校的部分专业以及综合类大学都是直接以统考成绩和最后的文化课成绩录取,不会单独组织校考。因此,通过统考,你就可以用统考成绩直接上很多学校,不仅可以报名本省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院校,还可以报考外省院校,其中不乏211、985重点大学。
3.未通过统考,可选择的院校很少。部分专业可以不通过省统考,参加校考依然不影响录取。目前国内不依赖统考成绩的院校(或专业)较少,且这些特定院校提供的专业侧重理论和历史,部分仅招文科生;同时,这类院校对高考成绩要求较高,招生人数较少,有的全国仅招几个人,难度相当大。
4.统考成绩可以“保命”。对于大多数专业水平一般的考生来说,如果校考成绩不理想,可以凭借统考成绩进入一所本科院校。例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某个专业仅招数人或数十人,却引来数百甚至数千考生报考,报录比达到数百比一。
这些院校对专业要求较高,每个院校考试不尽相同,考生需有针对性的训练,否则很难拿到校考合格证。在艺术本科录取率最高的本科二批(民办院校、独立学院)中,绝大部分都是用统考成绩录取。因此,用统考成绩,至少能让考生有本科学校可上。对于优秀的考生来说,统考成绩优秀,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总之,统考非常重要,因为全国单独组织校考的学校不太多,过了统考,一只脚就迈进了大学校门。
二、统考相对容易通过
从每年通过比例来看,统考相对容易通过。往年各省统考合格率基本维持在80%至99%不等。统考是“门槛”,是基础性考试。题目设置不会特别难,合格线也不会太高,力保让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能够考过。
但为什么每年还有一部分同学没能通过统考呢?因为统考有一个专业合格最低分数线,这就好比是小学考试,60分及格,确实有一部分同学无法达到这个及格线。
三、哪些学生容易通过统考
统考作为第一轮选拔,学生基数大。考官要面对的学生人数非常多,而考试时间又相对很短。要在短时间内判断出你适不适合学习艺术专业,我们以播音与主持、表演类面试为例,在很迅速的情况下,考官会相对看“脸”。而最看脸的一个专业其实是播音,不管是自备稿件还是新闻播报,几个人一组进到考场,老师一眼就能看到考生的样貌、身材比例、声音条件等。
播音专业本来就讲究“有声、上相、内涵深”,在播音统考中,考官会更看重“上镜好看”的人。其次是表演,同样看脸,但也看重你的演技。声台形表四项基本功只要不是太差,就没大问题。
但是每年会有专业一般的表演生,被专业较差但长得特别好看颜值很高的考生抢了名额。长得好看但专业较差会比专业一般长相一般的考生名次要好。因为统考不会在短短几分钟里探究你这过去几年都学了什么,功底有多强,他就看你这几分钟的表现。这几分钟,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有眼缘”的人,那么你就会拿到相对较高的分数。
四、统考分数高低对考生的影响
统考是校考的“通行证”,也是各位艺术生考入大学的敲门砖。统考成绩好与坏,对你接下来的考试和择校影响非常大。统考成绩越高,选择名校的机会越多。如果统考成绩较高,报考以艺术类统考成绩录取的学校有一定优势。一般本省的院校都是按照专业课从高往低录取,现在越来越多的院校承认统考成绩,靠统考成绩能上个好大学。成绩高可以选择的机会更多。
985/211类的院校很多承认统考,统考高分,上名校机会更大。说到底,统考并不难,它是艺考生的必经之路。但也不要因为统考简单而不予以重视,因为它至关重要。重视,但不惧怕,才是应对统考的最佳心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