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这一成语的起源与吕不韦密切相关,原指修改一个字即赏赐千金,后来演变为赞美诗文精妙至极,极具价值。在句子中,它既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且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

该成语的典故源自南朝梁代钟嵘的《诗品·古诗》,其中钟嵘赞誉某诗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其用法为主谓式,可作定语、宾语,含褒义,用以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与之相对的成语是“一文不值”,而近义词则有“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生花妙笔”、“一言九鼎”、“一字千钧”、“一字一珠”、“一字连城”等。例如,赵老师仅对文章稍作修改,便达到了“一字千金”的效果。

关于“一字千金”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的大商人吕不韦进行了一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投资,将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登基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情,封其为丞相,使其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吕不韦的政治资历较浅,朝中官员心中多有不服。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吕不韦召集门客商议对策。

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谁 出处是哪里,第1张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率军出征,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树立威信。但有人反对,认为此法弊大于利,战争风险极大,且胜利后也无法升官。有人则提出,孔子之所以声名显赫,是因为他写了《春秋》一书;孙武能成为吴国大将,也是因为吴王阅读了他的《孙子兵法》。为何不效仿他们,撰写一部既能名垂青史,又能启迪后人的著作呢?

吕不韦认为此建议甚好,遂命令门客组织人员撰写。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他们很快完成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的《吕氏春秋》。全书完成后,吕不韦下令将全文抄写并张贴于咸阳城门,并发布公告:若有人能对书中文字增加、减少或改动一个字,即赏黄金千两。

公告贴出许久,无人敢尝试。于是,“一字千金”这一成语便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