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佛”。他生于701年,卒于761年,祖籍山西祁县,后迁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王维不仅诗歌成就卓著,还精通佛学,深受禅宗影响。他的诗作《相思》、《山居秋暝》等至今仍广为传颂。在音乐、书画等方面,王维亦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赏析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华山之东,故称“山东兄弟”。当时,他正于长安谋取功名。尽管长安繁华,但对于这位年轻的游子来说,仍是一个充满孤独与陌生的异乡。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用“独”、“异”二字,道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孤寂的处境。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描绘了诗人在佳节时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与家乡的风物记忆紧密相连,因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显得格外自然。这种情感体验,人人都有,但王维以朴素无华、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表达,使之成为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警句。
诗的前两句直接表达情感,而后两句则转出新意,形成新的高潮。诗人通过“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句,表达了对故乡兄弟的思念,以及佳节未能团聚的遗憾。这种出乎常情的描写,正是诗歌的深厚之处。
“独在异乡”,揭示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尤为敏感。“异客”则强调了游子在异乡的生疏与清冷。诗中“独”和“异”二字,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
清代沈德潜认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里说:“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最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诗人自己的想象,更突出他的思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