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为一种表达作者真挚情感、写作手法灵活的叙事文学形式,其名称约起源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12月至984年11月)。《辞海》记载,自六朝时期起,为了区分韵文与骈文,我国将那些不押韵、不讲究对仗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等)统称为“散文”,而后来这一概念又进一步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散神聚。这里的“形散”既涵盖了题材的广泛和写法的多样性,也体现了结构的自由和形式的创新;“神聚”则意味着内容的集中和全文的线索贯穿。散文在描绘人物和事件时,表面上是分散的,但其核心是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如同“不散的神”,而人物和事件则是“散”的,它们的存在可以是多也可以是少。

“形散”还表现在散文的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也极为丰富,可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托物言志或发表议论,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求灵活调整和变化。而“神不散”则强调散文的主题必须明确集中,无论内容多么丰富,手法多么灵活,都应服务于主题的表达。

什么是散文?,第1张

散文意境深邃,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情感真挚,富有抒情性。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展开叙述,能够将情感融入景物、事件、物品之中,实现物我统一,展现更深刻的思想,使读者领悟更深的道理。

最后,散文语言优美。这里的“优美”指的是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感,如流水般潺潺,如谈话般亲切;而“凝练”则是指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即可描绘生动形象、勾勒动人场景,显示出深邃的意境。散文力求将景物描绘得如在眼前,情感表达得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