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姓怎么称呼知府
称呼知府大人
知府即“太守”,又称“府尹”,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于好古,士人经常雅称知府为太守。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历史上著名的知府是清朝康熙年间的长沙知府陈鹏年。
知府和巡抚的区别
1、级别不一样。巡抚最大,其次知府。
2、设立时间不一样。巡抚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知府正式出现在北宋。
3、数量不同。
巡抚官员的数量,跟设立的省份数量有关。清朝一共有二十二个省份,如果遇到总督兼职巡抚,巡抚数量会更少些。
知府数量稍多一些,《光绪会典》记载,当时有188个知府。
巡抚,官名,别称抚军、抚台,明清官制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巡抚”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明代洪武也出现了“巡抚”之名,并萌芽于永乐年间,初创于宣德、正统时期,逐步发展于景泰至正德时期,到嘉靖年间基本确立。清沿明制,并对辖区进行了调整。明代巡抚拥有一省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各项权力,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代巡抚掌本省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巡抚任用多为大臣会推后,再由天子任命。
知府,官名,别称太守、府尊等,明代官制正四品,清代官制从四品。唐代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代时称“知某府事”;元朝废府设路,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明代正式把官职名改为知府;清代沿袭明制,官职变化不大;辛亥革命后,撤销府一级行政区,知府遂废。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可通过荐举、外放、论俸截取或推升等方式选任;可升迁为道员、盐运使等。
知府与知州有哪些区别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最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隋代,州最高长官称“刺吏”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
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
明朝大致恢复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市长,同知则为副市长。
知州中国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太守和知府区别
区别:
1.太守到知府,表面上是名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权力和身份的变化。
汉朝的太守是地方官,掌管地方相关的所有权力;明清朝的知府是中央派遣的地方事务管理者,被中央安排管理地方的某些事务。这也就是地方权力不断收回中央,中央越来越集权的表现。
2.知州,是中国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知府即“太守”,又称“府尹”,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于好古,士人经常雅称知府为太守。
太守和知府哪个大
行政级别一样大,管辖范围差不多,但太守的权力更大。
秦汉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汉代虽然也设州,分天下为十三州,但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直到东汉末年才置州牧,执掌军政。秦汉时太守轶六百石,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军事长官。
隨唐开始实行州县制,州最高长官称为知州。明清时改州为府,最高长官又改成知府。知府为正四品或从四品,仅掌地方行政,不负责军事。